「看著馬航失蹤的新聞抑或是韓國歲月號船難的新聞,我完全能夠理解家屬的心情。最難受的並不是聽到消息,而是等待的急切......當你無法知道事情的全貌,你僅僅知道你的家人們可能還會有一絲絲的希望、特別是你還活著,你絕對會用盡全身的每分力氣去找出你的家人們,用手挖也要把他們挖出來......」看著這位與你我一樣平凡的先生侃侃而談、訴說著自己充滿艱辛的過往,不禁肅然起敬、望而生畏。一個人經歷那麼多的風風雨雨、咬牙撐過眾多看似過不了的關卡,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這種經驗的傳承是很震撼的、很可貴的,凝望著他的雙眼、你會覺得無足畏懼、世上再也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打倒自己,也感受到心靈再度擁有重新被洗滌、沈澱的機會,回到最純真的自我。
他,就是蔡松諭先生。2006年時,他剛創立生活智庫法律諮詢平台,在網路尚未如現今一般普及應用、人手一機的時代,他看到人們所缺乏的正是這種電子化的資訊整合平台,可以讓人們透過網路找到不同專長的律師做訴訟案件的媒合、使價格以及評價透明化。然而2009年時,在無情的莫拉克颱風鋪天蓋地而來之下,蔡松諭的人生夢想自此破滅。那是一個關於想成為科技新貴、同時也能夠幫助別人的夢想。當時的他其實並不知道上天賦予他的是一個極大的使命,拯救整個城鎮的使命;他眼前一片黑,只看見無垠的黯淡。
33歲那年,父親走了。不只他的父親,看著靈堂中500多張遺照,他實在不忍心去回想晦澀的過去。莫拉克風災造成小林村全村滅村,在上游形成堰塞湖、崩塌之後連下游的甲仙鄉也滿目瘡痍。情況之嚴重連搜救都無從開始,乾脆直接在光禿禿的土地上舉辦法會。聽說朋友的哥哥被找到了,但竟是一小段大腿骨,被驗了DNA才送到他家。眼睜睜看著全村氣氛低迷,蔡松諭知道這絕對不是長久之計,大家若學不會站起來、就只能永遠活在傷痛的陰影。於是他為整個小林村站出來,在災後的第七天打破偏遠鄉鎮的絕對弱勢,抓起麥克風向媒體大力喊話,自此便被歷史推上了舞台。
Photo credit by 小地方新聞網/鐘聖雄 |
「你是遊子,憑什麼可以替在地的小林村民決定他們的未來?」儘管面對如此荒謬的輿論指責,蔡松諭也只能摸摸鼻子、當做沒聽見,被村民們選為小林重建協會會長的他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會是對的、他有信念要重建大家心中的小林村。一開始他發起了全村重建永久屋的公投,讓這個力量得以傳達到中央政府並作出該有的承諾。不過他知道這並不是重建的結束,在安頓好每一戶村民之後還必須要讓每個人都能夠重新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才能夠讓小林村運作正常。
正當他惆悵著要怎麼重新活絡地方經濟的時候,村民挖出了災前最後一批的小林梅。小林梅是小林地區的特產,當地農民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醃漬方法。還好有這批小林梅救急,蔡松諭索性就把這些小林梅重新包裝,將就賣掉。沒想到市場反應大受好評,三個月就賣出了一萬盒的好成績。受到鼓勵的他陸續在村裡蓋起了烘培坊、手工皂工作坊、果醬工作坊,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動起來,為小林村的重建儘一份心力。
然而好景不長,儘管小林梅揮下了產品成功的第一鋤,但其餘產品的取向其實與外界無法做出區隔,銷售的狀況並不是很好。大家都會做麵包,手工皂大家也都會做,果醬甚至是使用外地運來的奇異果、草莓等水果製成;蔡松諭突然發現另外一個危機,現在暫時性的成功到底是因為品質還是出於同情?大家被莫拉克風災狠狠地刻在心頭的「災民」兩個字會不會仍然揮之不去?他發現如果維持這樣的走向,不但無法塑造出大家想像中的小林村,反而會使大家對於小林村的向心力愈來愈低落,因為現有的產業並不是建立在小林村自給自足的基礎。有沒有可能不靠政府的補助、在社會大眾關懷的保護殼褪去之前,成功的讓產業自立?
經過如此長時間的奔走、領導重建的辛勞,蔡松諭其實內心已經快要支持不下去了。他覺得自己做不到,覺得想要放棄。但為了身上那些眾人的企盼和責任,他硬著頭皮、扛著重擔去請教學者。當時的學者告訴他有「社會企業」的做法,可能可以成為解決這次問題的關鍵,但文獻記錄中還沒有成功過的案例。「既然都快要放棄了,先做了再說吧」,他心想。
社會企業光譜,Photo credit by Neways 2021 |
「NGO僅是接受捐款做好的事情,但社會型企業還要達到獲利的目的,獲利後就是把錢來拿來解決社會問題,企業捐錢並不能永續,應該是要將這筆錢投資在社會型企業,一段時間後,讓社會型企業自己生存,永續經營。」尤努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Photo credit by 天下雜誌/黃明堂
也許正是衝著這個念頭,上天給了蔡松諭一個完全扭轉人生藍圖的指引。有次在一個場合之下,蔡松諭吃到了一口老梅膏。他非常訝異於這溫潤的口感,甚至覺得似曾相識,禁不住這樣的感覺他開口問了對方這是哪來的東西。沒想到不問還好,一問居然令他感到大為詫異,原來這老梅膏就是他的故鄉,小林村祖產祕方、利用小林當地的青梅釀製而成的老梅膏。他突然感到當頭棒喝,他知道這些青梅及老梅膏就是他要創立社會企業的靈魂和精髓,著手設計腦海中社會企業的雛形。
首先,為了打破長期壟斷青梅採收的市場,與一般廠商收購不同的是,蔡松諭要求桃源、那瑪夏的農民在採摘完先經過初級加工製成梅胚。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解決產量過剩的時候,提供農民不想賤價出售浪費勞力的解決方式,因為再加工青梅的時候農民們有事情可以做,加工後也會造成產值的提升讓他們擁有可觀的收入;而另一方面是利用這樣的初步加工,可以將青梅保存在最佳的熟度,未來可製成產品的可能性便可提高,不浪費這些大自然的寶藏還有農民的辛勞。再來,當這些梅胚經過第一次的加工保存運送下山之後,被送到山下的日光小林以及大愛園區進行第二次加工。村民們在這裡把這些梅胚做成老梅膏,再做成老梅餅、包裝出貨,最後形成了高產值的產品。經由第二次加工大幅提升的產值,也回饋到小林村的在地居民。
蔡松諭把自己的社會企業取名為「2021」,很多人都以為2021是西元年份,但實際上2021指的是省道20與21號道路,也就是台灣本土青梅最豐富的產地,也是小林村的所在。他深知唯有活絡區域經濟圈才是解決農村長久經濟困境之道,甚至發下豪語要讓村子裡有一百個村民可以擁有年薪百萬的收入。他做到的是,讓農民們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用優於長期被壟斷的價格四倍以上的價錢買下青梅,再來在第一次梅胚加工、第二次梅餅加工的過程中創造了在地無數的就業機會,最重要的是他整合了地方的觀光資源與產業特色。
果不其然,在蔡松諭的努力及堅毅信念之下,他成功了。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腳步,提升產品的品質、使用故事行銷、加上適度的曝光,他讓更多人藉由日光小林的老梅餅了解小林村的美。不像一般社會企業的創立者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或內心所驅使的動機所影響,蔡松諭所創立的社會企業可以說正是他生命故事最佳的寫照,因為沒有當年莫拉克風災奪走小林村和他的家人、沒有遇到上天為它指引所遇見的老梅膏,他也不會擁有2021。沒有當初艱辛的苦難和挫折,他也不會感受到家鄉土地的可貴、體驗到在地關懷的重要性,小林村也不會成為一個真正與土地有所聯結的村落。
這讓我想到去年有幸參與101驚喜合唱發起人李鎮彰老師的世界咖啡館工作坊中他所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先有文化、才有創意,而後才是一個產業的開端,絕非倒果為因的因為想要有產業、再尋找創意、最後甚至找不到文化」。當我們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搖旗吶喊國際化、拼經濟的同時,往往都忘了腳底下這塊踏實的寶島才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
日光小林 老梅餅,Photo credit by 黃惠玲 |
咬著每一口日光小林的老梅餅,口中不膩的酸甜滋味在細細咀嚼中逐漸化開,彷彿就在傳達小林村幾年前遭逢巨變所劃下的傷痛早已撫平,即便那樣的痛是記憶中不願回想的過往,但也足以給予小林村繼續前行的勇氣。「在那麼困苦的時刻,我們還可以堅守傳統的禮儀,我相信未來我們沒有活不下去的理由」,蔡松諭先生當年的堅持,正是讓一個村落重新活過來的契機。往後每年農曆九月十五的小林夜祭中,小林村西拉雅的子民們臉上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將這份信念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